青少年偏差行為的輔導 理論與實務經驗分享
主講人: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 程又強 教授
整理人:陳守全
一.前言
基本的輔導原則
應先釐清自身應有的權責與能力範圍。
接納尊重每一位獨立個體的價值與發展潛能。
多增強鼓勵、少懲罰責備。
塑造溫暖安全的氣氛。
以身作則,民主理性。
統一危機處理之標準與模式。
建立務實的認知觀念或信念
凡事都有輕重緩急(多重性的問題個案不可能同時消除所有偏差行為)。
不處理也是可選擇的處理方式之一(有時不處理的效果比處理更好)。
「對症下藥」比「一視同仁」更重要(因材施教比公平對待重要)。
「機會教育」比「設計情境」更具效果。
「具體實例」比「道德說教」更具說服力。
善用社會資源勝於千言萬語。
輔導原則
首先釐清行為動機。
避免自身先入為主的標籤印象(輔導受案前先歸零)。
建立良好信任之「專業輔導關係」,多表達對個案的關懷。
協助個案建立理性思考模式及責任感。
協助個案發展正常之人際關係。
務必列入長期輔導,勿期望立即改變(時間可以改變一個人)。
二.各種偏差行為的輔導策略
逃學逃家
1.逃學逃家行為的動機
情境缺乏安全感或成就感
推力大於吸引力
食髓知味(或不敢再上學)
惡性循環
人際關係欠佳
錯誤學習
2.逃學逃家的輔導對策
釐清行為動機。
從事「歸零」的動作(既往不究,接納但非贊成)。
避免予以體罰或標籤。
協助其建立正常人際關係。
增加「吸引力」、「情感增強物」。
長期輔導。
恐嚇勒索
1.恐嚇勒索行為的引發動機
滿足物質需要(沈迷於電玩賭博)
集團行為責任分擔
食髓知味樂此不疲
人際關係欠佳
錯誤學習
暴力傾向
欠缺親情關愛
不知法律
低估後果嚴重性
轉移
報復
2.恐嚇勒索的輔導對策
釐清行為動機。
避免予以體罰或標籤。
協助其建立正常人際關係。
改變其認知觀念。
長期輔導。
暴力攻擊
1.暴力攻擊的可能引發動機
缺乏愛與歸屬感
精力過剩
錯誤學習
欲引人注意
反社會傾向
長期積壓的委曲一次爆發
由被害人轉為加害人
2.偶發暴力犯行為特徵
衝動
豪爽
自我控制力低
講義氣
自卑
從眾
3.影響偶發暴力犯暴力攻擊之因素
人格因素:
反社會性格
暴力傾向高
錯誤學習
欠缺親情關愛
低估後果嚴重性
環境因素:
口角衝突
飲酒
有人圍觀
夜晚
反抗激烈。
4.暴力攻擊行為的輔導原則
處理順序為先情緒再行為,先被害人再加害人,先降低損害再追究責任。
建立溫暖接納的氣氛,鼓勵其表達內心感覺。
消弱其攻擊行為之同時,應相對增強其非攻擊性行為。
平時應避免體罰,應容許將怒氣發洩於中性物件(如打沙袋、捏黏土、畫畫等)。
以小團體或角色扮演等方式共同研商自我控制之方法。
5.暴力攻擊行為的輔導方式
激發其「同理心」,多替被害人想。
教導個案學習適當的「危機處理模式」,增強其控制情緒能力。
採用行為改變技術,針對特殊適應行為,逐步改善,由外而內。
結合個案家屬,共同協助接納其並給予鼓勵增強。
偷竊
1.偷竊行為的引發動機
佔有慾強
虛榮心作祟
補償作用
報復心理
集團行為
錯用豪傑俠義之榮譽感
病態衝動
2.偷竊行為的輔導對策
激發其同理心。
說明行為後果。
培養其所有權之觀念。
養成其儲蓄節儉習慣。
注意偷竊所得物之處理程序。
濫用藥物
1.濫用藥物的動機
好奇嘗試
友朋影響(人際關係欠佳)
逃避現實(缺乏溫暖)
反抗權威(反社會)
療疾止痛
追求新奇時髦
無法抗拒毒癮
2.濫用藥物的輔導對策
採用行為改變技術逐步戒斷。
加強監督、多予關懷。
一定要協調其家庭予以接納鼓勵。
協助其建立責任感及理性思考模式。
務必採團隊協力模式,各單位密切配合。
3.辨析濫用藥物者的非理性想法
我現在只是好玩(減肥、提神),不會真的上癮,等我不需要用毒時,我就一定能戒斷。
朋友對我而言,非常重要,他們吸毒我就吸,否則他們會排斥我,而我不能沒有朋友。
人生不過數十寒暑,何必對自己要求那麼嚴格,反正先自我陶醉(享受)一下毒品的快感,有事明天再說。
我有錢,吸毒又沒害人也沒妨礙別人,有何不可!
我是一獨立自主的人,為什麼一定要聽你們的話,你們越叫我不要吸,我就越要吸。
我深愛的人吸毒屢勸不聽,乾脆大家一起吸,要死一起死!
4.預演反毒自保招式
(1)態度柔軟、立場堅定:
我不管怎樣都不會做犯罪的事!
(2)肯定友誼、動之以情:
我們是好朋友,你不要害我!
(3)轉移話題、引開注意:
你最近有什麼新鮮事先說來聽聽啦!
(4)自我解嘲、沖淡壓力:
我就是膽子小怎樣!膽小又不是只有我!
(5)適當理由、脫離現場:
我不舒服,我先走了!
自殺(自殘)傾向
1.自殺或自殘行為的動機
習得之要脅技巧(吸引注意、刺激與反應的聯結)
人格具有憂鬱自責傾向
社會學習(從眾或同儕壓力)
不知如何表達情緒
具逃避傾向(不面對問題)
2.自殺或自殘行為的輔導對策
釐清行為動機。
增強其人際關係技巧及解決問題能力。
予以適當「身體接觸」增強。
長期輔導。
說謊
1.說謊行為的可能引發動機
躲避處罰
逃避責任
保護他人
換取讚賞
保護隱私
避免傷害他人
同儕壓力
以謊圓謊(已說謊後自圓其說)
2.說謊行為的輔導對策
鼓勵負責誠實的行為。
僅處罰說謊行為,對於誠實承認的錯誤行為免罰(但非贊成)。
運用同理心技巧使其瞭解「被欺騙」的氣憤心情。
沉迷電玩(賭博)
1.沉迷電玩(賭博)的動機
好奇嘗試
友朋影響
逃避現實
追求成就感
自我克制力薄弱
非理性信念(後見之明)
不當增強所造成的錯誤行為模式
2.沉迷電玩(賭博)的輔導對策
採用行為改變技術逐步戒斷。
尋找替代物品(行為)
追蹤日常行動,注意交友及零用錢使用狀況。
容許於家中(公開)適度使用電視遊樂器以滿足其好奇與追求刺激之心理。
看色情影片(書刊)
1.看色情影片(書刊)的動機
進入青春期後對異性之自然好奇心
友朋引誘
欠缺異性交往管道
人際交往技巧欠佳
2.看色情影片(書刊)的輔導對策
不擴大(或聲張)事件的嚴重性。
鼓勵其培養正當休閒娛樂。
妥善處理色情書刊等違禁品。
作弊
1.作弊行為的定義
根據康橋字典(Cambridge Dictionary)作弊(cheating)是指「以不誠實方式的一種行為,藉以得到你所想要的」。Prescot(1989)指出欺騙是「騙取某人的努力或以不實陳述他人努力的一種欺騙行為」。
對學校教育而言,通常是指學生各種的作弊行為(Academic Cheating),簡單來說,可以指在班上作弊、抄襲他人的作業以及利用不正當手段或取得專業的報告來交作業等
2.有關作弊行為的研究結果
McCabe and Trevino (1996)曾以美國九所州立大學學生進行誠實行為的調查,在1,800 名學生樣本中,發現有70%的學生曾在考試中有過作弊的經驗,另外84%的學生指出曾經有過抄襲作業的經驗。
年齡
有關年齡對作弊行為的影響,一般發現年輕的學生較容易有作弊的傾向,也就是同儕間年紀較小的同學會比較年長的同學有顯著會作弊傾向(Diekhoff et al.,1996;Graham et al., 1994;Haines et al., 1986)
性別
過去研究結果並未無一致性的定論。但近年來的研究發現,偏向男生的作弊行為顯著大於女性(Smyth and Davis, 2004;Smith et al., 2004;Smithet al., 2002)
年級數(Academic Standing)
年級數的增加與作弊行為並未具有正比關係,然而通常新入學的學生作弊傾向會較低。
學業表現(Academic Performance)
Antion and Michael(1983)研究發現,較低G.P.A.的學生容易在考試時作弊。也就是說,當學業成績或學業表現越低的學生,越容易有作弊傾向。
蹺課狀況(Truancy)
蹺課(Truancy)是一種的偏差行為,包含下列兩種情況(1)沒有得到允許而不去學校。(2)在放學之前,沒有得到允許,就離開學校者(Goldberg, 1999)。
當學生蹺課的次數增加時,可能正向影響到過去作弊經驗,以及未來作弊的可能性,甚至透過自我中立化的過程,合理化自己的態度。
疏離感(Alienation)
疏離感(Alienation)是指就文化上個人心理疏遠、遠離的狀態,包含無權力的感受、社會化孤立以及規範性的缺乏(Seeman, 1991)。
當學生感受越多疏離感時,越可能會作弊(Smith et al., 2002;Smith et al., 2004;Whitely,1998)。
自我中立化(Neutralization)
自我中立化(Neutralization)是指對於一向自我不贊同事件的不誠實行為,傾向將其合理化或正當化的一種自我認知(Sykes and Matza, 1957)。
Sykes and Matza 在1957 年曾以「自我中立化」的概念,來解釋:學生作弊時,雖然知道此行為是不合理的,但在當下學生會消弱不合理的感受,進而合理化自我作弊行為。
課堂制止(In-Class Deterrents)
典型的課堂制止(In-Class Deterrents),包含監考、宣布作弊的懲罰、相鄰位置使用不同考卷、透過寫作測驗等。制止作弊行為會負面影響作弊可能性,制止作弊行為會正面影響自我中立化。
當制止作弊行為越強烈時,會負面影響作弊的可能性,且透過自我中立化,合理化作弊的行為。
3.作弊行為之輔導對策
『作弊會被記過』,其實是語帶威脅的教訓
『下次不再作弊,這次就原諒你』,其實是利誘小孩,用獎品換來的誠實不是真的誠實。」
不作弊是要對自己的價值與標準的設定,人一旦看重了自己的價值,才不願意作弊。
飆車
1.飆車行為的動機
「追求速度」是絕大多數動物與生俱來的本能。
「速度的快慢」也是決定動物優勝劣敗甚至生死存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速度感」具有強烈自我滿足與實現的功能與意義。
爭奇好勝
追求刺激、快樂與興奮的感覺
藉以表達反抗權威的感受
發洩心中累積的怒氣或挫折感
藉以表現英雄氣概
當作休閒活動
藉此交友並獲得同儕認同
進行賭博
藉以謀求異性青睞
作為磨練膽量或黑幫吸收成員的試鍊手段
2.影響飆車的社會環境因素
時代變遷下偏差行為的型態改變
大眾傳播媒體的錯誤引導
社會的不當教育或錯誤示範的結果
圍觀、助勢或賭博均更助長飆車氣燄與動機影響飆車的個人心理因素
欠缺生活目標與生命意義感
高估自身能力並低估行為後果的嚴重性
自我本位觀念的影響
去個人化責任分擔知覺的誤導
3.飆車者之行為特徵
飆車行為並非完全獨力的偏差行為,它不僅會與其他偏差或犯罪行為同時出現,而且飆車少年在早期就有偏差或犯罪行為,例如四成飆車青少年自承曾吸食安非他命。
第一次飆車時,絕大多數都尚未取得駕照,至於有駕照者也多在18歲即取得。
飆車時所騎乘的機車,多半是「家人購買的」、「向同學或朋友借的」或「自己買的」,三者比例相當。
從事飆車的日期並不一定侷限於一般日子或例假日,不過週六相對比例較高,至於飆車時段以晚上10時至凌晨3時較多。
有六成飆車時會隨身攜帶刀械棍棒,其主要目的是防身。
飆車的機車有超過八成經過改裝,最常改裝的部位依序為加速器、外觀與引擎。
4.飆車防制之相關問題省思
飆車問題的複雜程度遠超乎吾人想像,例如日本之飆車問題已存在數十年,政府與民間投注龐大人力、物力防制、取締與宣導,結果問題依然存在。
飆車行為具有高度危險性,所以警方執行防制、取締時,應特別重視所有相關人員人身安全的防護。
開放合法賽車場及賽車活動,固然具有正面助益,但不可能就此完全解決飆車問題。
較於鄰國日本,我國之飆車青少年顯然過於輕忽自身及他人之人身安全,對於生命價值的尊重明顯不足。
「缺乏關愛與溫暖」應是飆車與其他偏差行為的共通原因之一
結語
耐心、信心、恆心!
人格成長是沒有速成捷徑的;每一個人都是可以改變的!
如果現在無法改變那是我們尚未找到改變他的適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