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偏差行為的輔導  理論與實務經驗分享

主講人: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  程又強 教授

整理人:陳守全

一.前言

基本的輔導原則

    應先釐清自身應有的權責與能力範圍。

    接納尊重每一位獨立個體的價值與發展潛能。

    多增強鼓勵、少懲罰責備。

    塑造溫暖安全的氣氛。

    以身作則,民主理性。

    統一危機處理之標準與模式。

 

建立務實的認知觀念或信念

    凡事都有輕重緩急(多重性的問題個案不可能同時消除所有偏差行為)。

    不處理也是可選擇的處理方式之一(有時不處理的效果比處理更好)。

    「對症下藥」比「一視同仁」更重要(因材施教比公平對待重要)。

    「機會教育」比「設計情境」更具效果。

    「具體實例」比「道德說教」更具說服力。

    善用社會資源勝於千言萬語。

 

 

輔導原則

    首先釐清行為動機。

    避免自身先入為主的標籤印象(輔導受案前先歸零)。

    建立良好信任之「專業輔導關係」,多表達對個案的關懷。

    協助個案建立理性思考模式及責任感。

    協助個案發展正常之人際關係。

    務必列入長期輔導,勿期望立即改變(時間可以改變一個人)。

 

二.各種偏差行為的輔導策略

逃學逃家

1.逃學逃家行為的動機

    情境缺乏安全感或成就感

    推力大於吸引力

    食髓知味(或不敢再上學)

    惡性循環

    人際關係欠佳

    錯誤學習

 

2.逃學逃家的輔導對策

    釐清行為動機。

    從事「歸零」的動作(既往不究,接納但非贊成)。

    避免予以體罰或標籤。

    協助其建立正常人際關係。

    增加「吸引力」、「情感增強物」。

    長期輔導。

 

恐嚇勒索

1.恐嚇勒索行為的引發動機

    滿足物質需要(沈迷於電玩賭博)

    集團行為責任分擔

    食髓知味樂此不疲

    人際關係欠佳

    錯誤學習

    暴力傾向

    欠缺親情關愛

    不知法律

    低估後果嚴重性

    轉移

    報復

 

2.恐嚇勒索的輔導對策

    釐清行為動機。

    避免予以體罰或標籤。

    協助其建立正常人際關係。

    改變其認知觀念。

    長期輔導。

 

暴力攻擊

1.暴力攻擊的可能引發動機

    缺乏愛與歸屬感

    精力過剩

    錯誤學習

    欲引人注意

    反社會傾向

    長期積壓的委曲一次爆發

    由被害人轉為加害人

 

2.偶發暴力犯行為特徵

    衝動

    豪爽

    自我控制力低

    講義氣

    自卑

    從眾

 

3.影響偶發暴力犯暴力攻擊之因素

    人格因素:

      反社會性格

      暴力傾向高

      錯誤學習

      欠缺親情關愛

      低估後果嚴重性

    環境因素:

      口角衝突

      飲酒

      有人圍觀

      夜晚

      反抗激烈。

 

4.暴力攻擊行為的輔導原則

    處理順序為先情緒再行為,先被害人再加害人,先降低損害再追究責任。

    建立溫暖接納的氣氛,鼓勵其表達內心感覺。

    消弱其攻擊行為之同時,應相對增強其非攻擊性行為。

    平時應避免體罰,應容許將怒氣發洩於中性物件(如打沙袋、捏黏土、畫畫等)。

    以小團體或角色扮演等方式共同研商自我控制之方法。

 

5.暴力攻擊行為的輔導方式

    激發其「同理心」,多替被害人想。

    教導個案學習適當的「危機處理模式」,增強其控制情緒能力。

    採用行為改變技術,針對特殊適應行為,逐步改善,由外而內。

    結合個案家屬,共同協助接納其並給予鼓勵增強。

 

偷竊

1.偷竊行為的引發動機

    佔有慾強

    虛榮心作祟

    補償作用

    報復心理

    集團行為

    錯用豪傑俠義之榮譽感

    病態衝動

 

2.偷竊行為的輔導對策

    激發其同理心。

    說明行為後果。

    培養其所有權之觀念。

    養成其儲蓄節儉習慣。

    注意偷竊所得物之處理程序。

 

濫用藥物

1.濫用藥物的動機

    好奇嘗試

    友朋影響(人際關係欠佳)

    逃避現實(缺乏溫暖)

    反抗權威(反社會)

    療疾止痛

    追求新奇時髦

    無法抗拒毒癮

 

2.濫用藥物的輔導對策

    採用行為改變技術逐步戒斷。

    加強監督、多予關懷。

    一定要協調其家庭予以接納鼓勵。

    協助其建立責任感及理性思考模式。

    務必採團隊協力模式,各單位密切配合。

 

3.辨析濫用藥物者的非理性想法

    我現在只是好玩(減肥、提神),不會真的上癮,等我不需要用毒時,我就一定能戒斷。

    朋友對我而言,非常重要,他們吸毒我就吸,否則他們會排斥我,而我不能沒有朋友。

    人生不過數十寒暑,何必對自己要求那麼嚴格,反正先自我陶醉(享受)一下毒品的快感,有事明天再說。

    我有錢,吸毒又沒害人也沒妨礙別人,有何不可!

    我是一獨立自主的人,為什麼一定要聽你們的話,你們越叫我不要吸,我就越要吸。

    我深愛的人吸毒屢勸不聽,乾脆大家一起吸,要死一起死!

 

4.預演反毒自保招式

(1)態度柔軟、立場堅定:

我不管怎樣都不會做犯罪的事!

(2)肯定友誼、動之以情:

我們是好朋友,你不要害我!

(3)轉移話題、引開注意:

你最近有什麼新鮮事先說來聽聽啦!

(4)自我解嘲、沖淡壓力:

我就是膽子小怎樣!膽小又不是只有我!

(5)適當理由、脫離現場:

我不舒服,我先走了!

 

自殺(自殘)傾向

1.自殺或自殘行為的動機

    習得之要脅技巧(吸引注意、刺激與反應的聯結)

    人格具有憂鬱自責傾向

    社會學習(從眾或同儕壓力)

    不知如何表達情緒

    具逃避傾向(不面對問題)

 

2.自殺或自殘行為的輔導對策

    釐清行為動機。

    增強其人際關係技巧及解決問題能力。

    予以適當「身體接觸」增強。

    長期輔導。

 

說謊

1.說謊行為的可能引發動機

    躲避處罰

    逃避責任

    保護他人

    換取讚賞

    保護隱私

    避免傷害他人

    同儕壓力

    以謊圓謊(已說謊後自圓其說)

 

2.說謊行為的輔導對策

    鼓勵負責誠實的行為。

    僅處罰說謊行為,對於誠實承認的錯誤行為免罰(但非贊成)。

    運用同理心技巧使其瞭解「被欺騙」的氣憤心情。

 

沉迷電玩(賭博)

1.沉迷電玩(賭博)的動機

    好奇嘗試

    友朋影響

    逃避現實

    追求成就感

    自我克制力薄弱

    非理性信念(後見之明)

    不當增強所造成的錯誤行為模式

 

2.沉迷電玩(賭博)的輔導對策

    採用行為改變技術逐步戒斷。

    尋找替代物品(行為)

    追蹤日常行動,注意交友及零用錢使用狀況。

    容許於家中(公開)適度使用電視遊樂器以滿足其好奇與追求刺激之心理。

 

看色情影片(書刊)

1.看色情影片(書刊)的動機

    進入青春期後對異性之自然好奇心

    友朋引誘

    欠缺異性交往管道

    人際交往技巧欠佳

 

2.看色情影片(書刊)的輔導對策

    不擴大(或聲張)事件的嚴重性。

    鼓勵其培養正當休閒娛樂。

    妥善處理色情書刊等違禁品。

 

作弊

1.作弊行為的定義

    根據康橋字典(Cambridge Dictionary)作弊(cheating)是指「以不誠實方式的一種行為,藉以得到你所想要的」。Prescot(1989)指出欺騙是「騙取某人的努力或以不實陳述他人努力的一種欺騙行為」。

    對學校教育而言,通常是指學生各種的作弊行為(Academic Cheating),簡單來說,可以指在班上作弊、抄襲他人的作業以及利用不正當手段或取得專業的報告來交作業等

 

2.有關作弊行為的研究結果

McCabe and Trevino (1996)曾以美國九所州立大學學生進行誠實行為的調查,在1,800 名學生樣本中,發現有70%的學生曾在考試中有過作弊的經驗,另外84%的學生指出曾經有過抄襲作業的經驗。

 

年齡

有關年齡對作弊行為的影響,一般發現年輕的學生較容易有作弊的傾向,也就是同儕間年紀較小的同學會比較年長的同學有顯著會作弊傾向(Diekhoff et al.,1996;Graham et al., 1994;Haines et al., 1986)

 

性別

過去研究結果並未無一致性的定論。但近年來的研究發現,偏向男生的作弊行為顯著大於女性(Smyth and Davis, 2004;Smith et al., 2004;Smithet al., 2002)

 

年級數(Academic Standing)

年級數的增加與作弊行為並未具有正比關係,然而通常新入學的學生作弊傾向會較低。

 

學業表現(Academic Performance)

Antion and Michael(1983)研究發現,較低G.P.A.的學生容易在考試時作弊。也就是說,當學業成績或學業表現越低的學生,越容易有作弊傾向。

 

蹺課狀況(Truancy)

蹺課(Truancy)是一種的偏差行為,包含下列兩種情況(1)沒有得到允許而不去學校。(2)在放學之前,沒有得到允許,就離開學校者(Goldberg, 1999)。

當學生蹺課的次數增加時,可能正向影響到過去作弊經驗,以及未來作弊的可能性,甚至透過自我中立化的過程,合理化自己的態度。

 

疏離感(Alienation)

疏離感(Alienation)是指就文化上個人心理疏遠、遠離的狀態,包含無權力的感受、社會化孤立以及規範性的缺乏(Seeman, 1991)。

當學生感受越多疏離感時,越可能會作弊(Smith et al., 2002;Smith et al., 2004;Whitely,1998)。

 

自我中立化(Neutralization)

自我中立化(Neutralization)是指對於一向自我不贊同事件的不誠實行為,傾向將其合理化或正當化的一種自我認知(Sykes and Matza, 1957)。

Sykes and Matza 在1957 年曾以「自我中立化」的概念,來解釋:學生作弊時,雖然知道此行為是不合理的,但在當下學生會消弱不合理的感受,進而合理化自我作弊行為。

 

課堂制止(In-Class Deterrents)

典型的課堂制止(In-Class Deterrents),包含監考、宣布作弊的懲罰、相鄰位置使用不同考卷、透過寫作測驗等。制止作弊行為會負面影響作弊可能性,制止作弊行為會正面影響自我中立化。

當制止作弊行為越強烈時,會負面影響作弊的可能性,且透過自我中立化,合理化作弊的行為。

 

3.作弊行為之輔導對策

 『作弊會被記過』,其實是語帶威脅的教訓

 『下次不再作弊,這次就原諒你』,其實是利誘小孩,用獎品換來的誠實不是真的誠實。」

 不作弊是要對自己的價值與標準的設定,人一旦看重了自己的價值,才不願意作弊。

 

飆車

1.飆車行為的動機

    「追求速度」是絕大多數動物與生俱來的本能。

    「速度的快慢」也是決定動物優勝劣敗甚至生死存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    「速度感」具有強烈自我滿足與實現的功能與意義。

    爭奇好勝

    追求刺激、快樂與興奮的感覺

    藉以表達反抗權威的感受

    發洩心中累積的怒氣或挫折感

    藉以表現英雄氣概

    當作休閒活動

    藉此交友並獲得同儕認同

    進行賭博

    藉以謀求異性青睞

    作為磨練膽量或黑幫吸收成員的試鍊手段

 

2.影響飆車的社會環境因素

 時代變遷下偏差行為的型態改變

 大眾傳播媒體的錯誤引導

 社會的不當教育或錯誤示範的結果

 圍觀、助勢或賭博均更助長飆車氣燄與動機影響飆車的個人心理因素

 欠缺生活目標與生命意義感

 高估自身能力並低估行為後果的嚴重性

 自我本位觀念的影響

 去個人化責任分擔知覺的誤導

 

3.飆車者之行為特徵

 飆車行為並非完全獨力的偏差行為,它不僅會與其他偏差或犯罪行為同時出現,而且飆車少年在早期就有偏差或犯罪行為,例如四成飆車青少年自承曾吸食安非他命。

 第一次飆車時,絕大多數都尚未取得駕照,至於有駕照者也多在18歲即取得。

 飆車時所騎乘的機車,多半是「家人購買的」、「向同學或朋友借的」或「自己買的」,三者比例相當。

 從事飆車的日期並不一定侷限於一般日子或例假日,不過週六相對比例較高,至於飆車時段以晚上10時至凌晨3時較多。

 有六成飆車時會隨身攜帶刀械棍棒,其主要目的是防身。

 飆車的機車有超過八成經過改裝,最常改裝的部位依序為加速器、外觀與引擎。

 

4.飆車防制之相關問題省思

飆車問題的複雜程度遠超乎吾人想像,例如日本之飆車問題已存在數十年,政府與民間投注龐大人力、物力防制、取締與宣導,結果問題依然存在。

飆車行為具有高度危險性,所以警方執行防制、取締時,應特別重視所有相關人員人身安全的防護。

開放合法賽車場及賽車活動,固然具有正面助益,但不可能就此完全解決飆車問題。

較於鄰國日本,我國之飆車青少年顯然過於輕忽自身及他人之人身安全,對於生命價值的尊重明顯不足。

    「缺乏關愛與溫暖」應是飆車與其他偏差行為的共通原因之一

 

結語

 耐心、信心、恆心!

 人格成長是沒有速成捷徑的;每一個人都是可以改變的!

 如果現在無法改變那是我們尚未找到改變他的適當方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ofu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